87年出生的范承宗,23岁还在读工业设计专业大三时,就已拿遍美国IDEA,德国iF、Red Dot国际设计大奖。现代设计专业出身的他,却对没人愿意学的传统竹艺产生浓厚兴趣。
用竹子和绳编技艺创作的装置《龙宫》
用竹编技艺创作的装置《筌屋》
用传统线装书创作的装置《读海》
用实木、网孔帆布创作的装置《帆城》
用传统竹编技艺创作的装置《旁边》
用传统竹艺创作的竹镜子、竹盘器皿、碗筷组合、水壶
研究生休学后,他去各地寻找老师傅学习传统技艺,竹编、家具、草鞋、造纸、打铁……传承老手艺的同时,他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方法创作当代器皿,用竹编技艺编出一栋“筌屋”,和一座座大型空间装置。
《飘》
我感到惊喜和意外,之前学校教给我们的价值观,都是以使用者为中心去解决一个问题。在米兰设计周的那件作品,是我第一次勇敢地以自己的主观喜好来创作,但它竟然更受欢迎。
那把椅子源起于一次10个工艺家跟10个设计师的合作项目,跟我配对的是一位竹艺的老师傅,我设计椅子、老师傅负责制作。过程中,其实遇到很多不过瘾的地方,譬如我想要改一个地方,哪边再大一点、小一点,都得请师傅帮我实现。但师傅会觉得以他的经验,这是不可行的。我开始想,米兰那次作品的成功是不是一次巧合、一次侥幸而已?我是不是能够继续任性地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更想亲手试试,这些技艺到底可不可行?所以那次展览后,我研究生休学,下定决心到各地去学传统手工艺。
在博物馆或生活里看到有意思的老器物,我就上网搜索哪里还有老师傅在做这个,去拜访他们,很冒昧地询问:“你可以教我怎么做吗?”大部分人觉得我很奇怪,会直接拒绝我,觉得你一个年轻人没事学这个干吗?也有少数师傅,大方地跟我分享他累积了一辈子的手艺。
范承宗在日月潭学习邵族鱼筌
我问教我的师傅,到底是谁教你这么聪明的方法呢?他说:“是我爸爸教我的。”我接着问他:“是谁教你爸爸的呢?”他说,是他爷爷。再往下追溯到是谁教爷爷的,他就已经不知道了。
用现代的方式,
我1987年出生在新竹,小时候是一个特别喜欢画画、捏粘土的孩子。
我用影像、照片来记录每一个我学习到的传统手艺,把每一个步骤按“形状、材料、方法”三个标签分类标注,排列成一份文档。这三个标签给我非常多的启发,我可以从中推理它在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材料、做成这个形状,是不是也能替换成别的材料与形状呢?这个聪明的方法能不能拿来做别的创意和应用?我开始在“三个标签”的基础上,用现代的方式来做我的作品。
《圆》
《圆》包含两个物件的老方法,我用传统的包管技术做镜子的主体部分,但一直想不到怎样把玻璃很漂亮地结合在一起。后来去学蒸笼手艺时,发现老师傅将竹编和竹片很漂亮地嵌在圆框上,我就用蒸笼的方法将玻璃装在里面。
《龟》“莳田管”是传统的插秧工具,已经完全没有人在使用它了。我从“莳田管”中学习到,原来把竹子的边缘削得像一条线一样薄,能够在视觉上看起来像纸一样,可它的肉还是非常坚固。我用这个技术做了一套竹盘子,它不仅可以作为日常器物来使用,在桌子上这样摇起来也非常可爱。
《仕》
《榫》
《红》
每当我把新作品拿回去给老师傅们看时,他们都觉得很意外。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一辈子擅长的手艺竟然还能拿来做生活中别的应用。
范承宗个人毕业展
希望大家进入到个展厅的时候,会觉得一切都融入古迹空间,甚至分不清哪些是展品,哪些是这里原本就有的东西。很多人来到这里,知道有一个年轻人在做这样的事。
用竹木种蘑菇、造龙宫、
织渔网、筑鸟巢
《百菇森林》 金针菇、杏鲍菇、秀珍菇、鸿喜菇、香菇
《筌屋II深圳》
《龙宫》
当地居民一起编织作品
《旁边》
《筑巢计划》
日月潭栖息着一种叫绣眼画眉的鸟,它的筑巢方式很有意思,就像一个建筑师。
《筑巢计划I 绣眼画眉》绣眼画眉的筑巢方式共有5个搭建步骤。一开始它会选择Y型的树枝,然后用蜘蛛丝一圈圈缠绕树枝,再在里面堆叠一些枯枝枯叶,这样层层叠叠,完成它的巢。
选择适合生活的地方,工作放在后面
大概6年前,我来到南投草屯当替代役。在这里住了一年后再回台北生活时,感到非常不习惯,觉得自己还是更喜欢适合生活的地方,工作放在后面。
2015年,我下定决心,把工作室搬到南投。
《筌屋》鱼筌原本是用来抓鱼的,它的内部藏着很棒的材料编织的老智慧,我们都觉得好可惜,没有人有机会看到。我们便把鱼筌“放大”,做了一个大到像一间屋子的作品,我们不拿来抓鱼,而是让人走进去时,主动地被捕捉。从窗口望出去,没有任何人造的建筑物,纯粹只有天空,只有树,只有湖。我希望人们进来时看到的风景,和数百年前在日月潭的人所看到的是很接近的。
我用竹子的构筑来搭建一个空间,在它的局部呈现出这些迷人的海生动物的特征,像鱼的斑纹、身体,龙虾的鳌。
我带领60个完全没有经验的居民,来重温这门古老的手艺,一起完成了这件作品。后来这些手艺留在了他们身上,像种菜的阿姨回去就用这门手艺来制作属于她自己的瓜棚。
我们用厚实的木板,先做出一个树的印象空间,接着用绳编出镂空而整密的结构,人们进来时会看到一圈环绕的椅子,可以像鸟儿一样在这里休憩。
我喜欢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能够轻易地亲近竹林、群山和田野。工作室前面是一栋三层楼的透天厝,后面原来是一家豆腐工厂,我们把豆腐工厂改造成创作的地方。这周围几乎没有什么高楼,所以看上去天空非常大,稻田连绵成片,夜里能够看到满天星空。
这几年我认识最年轻的朋友是54岁,这些叔叔阿姨很有意思。我喜欢去找附近的长辈串门子,听听他们抱怨自己的小孩,聊最近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我觉得同龄人反而可能更无聊一点。这里生活步调非常缓慢慵懒,通常晚上9点就睡觉、清晨6点会起床。但我们工作的时候,节奏是非常快的。
工作室除了我还有4位伙伴,我们的上班时间是早上10点到下午5点,且不太加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大量的委托案件,非常仰赖志同道合的伙伴高效率的合作。刚开始大部分人并不看好我们,甚至觉得这根本不是一个能够持续下去的事业。我的家人可能到现在还疑惑,为什么我们做这些东西能够维生,但他们非常支持我。
自述 范承宗
编辑 陈沁 责编 陈子文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