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志刚宣布关于成立云冈研究院及相关任命决定。
——穿越千年的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今十里河)北岸。北魏旧称武州山石窟寺或代京灵岩寺。石窟倚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石窟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堪称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精华。
云冈石窟是东西方宗教和文化碰撞所产生的,是了解公元5世纪文化发展及其宗教思想的真实、直接的明证,也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中非常震撼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石窟中雕刻的佛、菩萨、护法、供养等各类人物及其组合形式;龙、鸟、莲花、忍冬等各类动植物装饰图案;洞窟形制、龛式、壁面布局等建筑形式,均体现了佛教及其艺术发展中最辉煌时代的本质。是今天人们回顾历史、欣赏艺术的最佳选择之一。
早在20世纪初,尽管地处偏僻、道路难行,还是有不少国内外探险求知者不畏长途跋涉来到云冈参观访问,进行了或零星或系统的调查记录。其中日本学者伊东忠太1902年来云冈考察后发表了云冈石窟旅行记,成为近代以来最早将云冈介绍给世界的学者。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一批批国内外考古、建筑、美术等各类专家或普通民众来到云冈石窟,进行不同程度的参观游览和记录调查。
今天,云冈石窟已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参观、考察和学习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其具有的社会价值,亦为专业人士和广大民众所珍重。由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国石窟保护专家共同编撰的《国际文化遗址管理》一书认为云冈具有以下重要价值:
——具有不容质疑的美学价值。(在洞窟中)可直接,明了地感受到激动人心的伟大艺术,它们熟练、巧妙地展示了一种综合性的、充满自信的文化;
——对一个特定群体,并且总的来说对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或精神价值,其中部分价值是指观众从中得到的欣赏及鼓励;
——具有历史价值。它们展示并提供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见证,或文化历史内的一个重要阶段或时期。它们是该文化时期某一特定个人或群体的作品,这些人对这一文化具有重大影响。它们帮助今日之人们了解其祖先的生活及思想;
——对考古、历史,或其他科学调查者而言具有研究价值,这种价值从别处无法获得来源;
——由于(云冈)对观众具有吸引力,因而很好的反映了中国的文化成就。
由于云冈石窟涉及洞窟和造像数量巨大,无法再此一一呈现,本展览仅从《云冈石窟全集》中挑选了部分代表作品,供诸位读者一窥其豹。
第 1 窟
窟门上方长约3.2米,宽约0.8米的顶部区域雕刻龙形,由于南侧风化坍塌,使雕刻于顶部的二龙身部分缺失。现存两首相对、身躯相交的二龙,龙首朝向洞窟内。二龙形象鳞纹清晰、长角尖耳、厚眉短鼻、鳄吻獠牙、屈颈昂头、兽爪虎尾。龙爪三趾,一爪上举、一爪后蹬,躯体向两侧伸开,间或缀以叶状云气纹。东侧的龙形下颚有山羊须,颈有菱形纹,形体略大于西边的龙形。东侧龙形耳、角位置和西侧龙形前爪、身躯位置分别有明显裂隙。
第 2 窟
洞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地面南侧宽7.55米,北侧宽约8.1米,纵深约10.8米,地面至窟顶上下高约6米。规模略大于第1窟。平面方形塔柱由塔基、塔身和塔顶组成,塔身高4.24-4.33米,分四层结构:第1、2、3层四面瓦垄顶出檐下仿一斗三升人字拱,各层开龛造像;第4层为未完成的方形宝盖,且风化坍塌严重。塔顶四面呈弧形与顶部自然衔接。
第 3 窟
在宽约10米,高约13.1米的面积中,雕刻了一佛二菩萨大型造像。人物肌体造型丰满,塑造的应是“西方三圣”形象,即中央主尊为阿弥陀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
此像应为观世音菩萨,高约6米,头戴兽面宝冠,辫发丝丝分明,面相圆润饱满,五官清晰秀丽。菩萨身姿挺立,左手臂下垂,屈右手臂抚胸。身体上下均风化严重。但可见其为袒上身,斜披络腋,阶梯式衣纹轻薄贴体,小腹微凸、下身着裙、脚踏莲座。
菩萨秀发厚密、发髻高耸、纹理清晰;鬓角发丝层层梳向耳后,冠后束发隆起下垂至肩。
第 4 窟
整齐高耸的发髻,端正俊俏的面容,温柔善良的神态。将良家妇女的形象赋于威猛的护法神像。在佛国世界中,就是武神也会变得温文尔雅。
两座高浮雕大象驮负(叠涩)须弥座五层瓦顶出檐佛塔,设计巧妙、雕刻精美,是云冈石窟佛塔雕刻中的精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的典范。第 5-11 窟 北 壁
图中近处为北面大龛,龛内二佛并坐,主像端庄愉悦,龛楣上飞天舞动。龛外中层的佛经故事中,太子骑大象朝东缓行,伎乐天等侍者随从。转角千佛列柱将北、东两面分开。东面大龛可见重层龛楣结构。龛上方瓦垄顶檐椽凸出。纵深处为南壁东侧,下层为佛经故事连环画面,之上为圆拱大龛,再上层立佛高大,菩萨及众天人簇拥左右。


下缘雕12身伎乐天。其中8身飞天手中分别持阮咸、横笛、琵琶、排箫、细腰鼓等乐器演奏。
第 7 窟
小小的空间里雕一小比丘像,细眉长、目、面含微笑,双手合掌置于胸前,头部 、微倾,神情俏皮、天真。
鸠摩罗天五头六臂,上双手分别举托日月;中间左手执弓,右手残余半臂,手应持箭。主臂右手放腿上,手腕向上翻转,左手擎鸡于胸前。
摩醯首罗天像三头八臂,右侧四手臂保存完整,左侧仅存一臂,其余残毁。
飞天乐伎眉目修长,双手持横笛吹奏。身上线刻佩饰、衣纹,自然简洁。
该像五官端正,圆形头光与帔帛均用浅浮雕技法,双手合掌作礼,造型简洁、 形象生动。
第 9 窟
此系仿木结构庑殿顶式建筑屋形龛。屋脊正中雕金翅鸟,两侧饰三角火焰,最外两端为鸱尾;垂脊上各雕一凤鸟。屋顶上的瓦垄和屋檐下的圆椽俱全。檐下的一斗三升拱与人字形叉手置于普拍枋之上,两种斗拱相间排列。普拍枋由两根八角柱支撑,将殿身分作三间式。柱头之上置栌斗、皿板与雀替: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菩萨;两侧梢间各雕思惟菩萨。仿木结构庑殿建筑。殿身面宽三间,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弥勒菩萨;两侧梢间各雕思惟菩萨。明间两侧为八角形柱,柱身浮雕忍冬纹和绹索纹,柱头上置栌斗、皿板,上施雀替与普拍枋。一斗三升拱与人字形叉手,两种斗拱相间排列。屋脊上装饰金翅鸟(凤鸟)、三角火焰等,正脊两端为鸱尾。
具有唐辽风格的菩萨造像。菩萨头戴冠,窄额、大鼻、鼓腮。颈饰圆形项圈,着低胸内衣,外搭帔帛,下着长裙而裙腰下翻,裙带在腿间打结下垂。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持物,立于莲台上。
这是由佛教“邑社”组织开凿的1个造像单元,分4排雕刻内容。由下至上第1排中央为太和七年造像题记及三大菩萨像,两侧为多层供养行列。第2、3、4排分别雕刻二佛并坐、禅定坐佛及交脚菩萨龛像,两侧千佛龛排列有序。由题记内容看,发愿者自感“往因不积,生在末代”“时值圣主,道教天下”,愿以此福,上为皇帝、下为七世父母敬造佛像95尊。碑文所记的54人敬造石像95尊,与造像数目相吻合。第 11-17 窟北壁主尊坐佛

位于第11窟外壁西侧最上层,前立壁坍塌,曾施彩,部分残存。北壁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佛像具高肉髻,面相丰圆适中,舟形背光雕饰繁缛细致。佛像着褒衣博带式服装,衣襞纹刻密集平铺于座前地面。
是为仿庑殿顶建筑。角柱将屋面辟为三间,柱顶置皿板,上坐栌斗,斗上置普拍枋。枋上置人字拱与一斗三升拱,并用兽面装饰,再上置檐枋,枋上出檐,上饰瓦垄屋脊。明间内雕一交脚佛,二梢间内各雕一倚坐佛,构成一交脚佛、二倚坐佛、二胁侍菩萨的组合关系。反映了北魏太和时期平城地区弥勒下生思想的流行发展趋势。
第12窟北壁主尊坐佛

前室北壁窟门门楣下缘伎乐天
位于洞窟门楣下缘的10身伎乐天,姿态优雅自然、动作和谐飘逸,手持多种乐器。从上至下依次为腰鼓、齐鼓、五弦、法螺、筚篥、琵琶、义觜笛、腰鼓、排箫、鼓。
长方形窟顶雕为8格,每格均呈斗四式藻井,中央用色块表示出叠加的痕迹,井心刻一团莲,四内壁上飞天围绕莲花旋转,体态轻盈。梁枋相交处雕重瓣莲花,诸莲之间有成对的飞天围绕莲花飞舞盘旋。飞天与莲花将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繁复奢丽。位于窟顶与东西南壁面衔接处雕刻的高浮雕镂空式大型演奏乐器的乐伎引人注目。第 13 窟
菩萨的项圈分格、缀铃。佩对龙饰,龙口衔长枝花朵,龙具长角、小耳大嘴, 弯曲上延至肩。长璎珞呈“U”形压在对龙之上,设计精巧。
窟门上方并列三屋形龛内雕七立佛,佛像均着褒衣博带式服装,右手结施无畏印,立于莲花座之上。以中央佛为重心,背光左右叠压,具有视觉上的透视效果。此处造像显示了极强的计划性与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是云冈石窟大型“七立佛”造型的精典之作。第 14 窟
菩萨面容俊秀,属云冈中期风格。头冠中央出束发,双线勾勒右向旋纹,外周莲瓣与旋纹构成同心圆。
第 15 窟
西、南两壁相交为直角,两壁千佛密布、排列整齐。南壁第1层千佛龛较大,西壁第1层雕组合龛。第2层千佛两壁相交对齐,拐角处有的二佛或三佛同处一龛。
第 17 窟
南壁下辟窟门、上开明窗,中部壁面东西两侧对称分布四龛。从造像风格看,雕刻时间早于窟门与明窗间的几个龛。整体壁面向窟内凸出。
坐佛背光外侧竖列三身供养天。天人面向龛内、合掌胡跪、恭敬礼佛。
上盝形龛内造一交脚菩萨、二思惟菩萨像,下圆拱龛内造二佛并坐像。龛下的发愿文中,功德主叙述了造像的缘起,表达了虔诚的心愿。
龛内二佛并坐像具高肉髻,面相丰满圆润,表情自然,坐姿端庄优美,雕刻技艺成熟。坐佛着偏袒右肩式袈裟,右手举于胸前为施无畏印,左手握法衣于膝上,跏趺而坐。第 18 窟
窟内平面为椭圆形,穹隆顶,南壁开一门一窗。东西宽约16.5米,南北深约 7米,高约16米。北壁主佛身披饰有化佛的袈裟,两翼配置雍容典雅的胁侍佛与菩萨,以及神态各异的弟子。
佛像鼻高耳长、身宽胸厚,左手抚胸,与身侧灵动的弟子相衬,甚显威严。此为通肩式佛衣。佛像左肩衣襞呈浅直平阶梯式,轻薄贴体。左胸前衣缘翻起宽宽的折带。每一条上下递减的阶梯衣襞上雕刻着禅定坐佛列像,皆具莲台,面朝主佛。折带上随衣缘翻出的带状内衬上,雕刻坐于长茎莲台上的化生童子。童子发髻及肩、双手合十,同样是面向主佛。
佛像左手握法衣举于胸前,手背向外。手指显得柔软、起伏多变,掌背丰满,指间有蹼状物,是为佛三十二相之指间缦网相。佛手整体风格柔中带刚,饱满而富有弹性。
菩萨头戴三圆冠,冠饰由化佛、莲 花、忍冬、联珠纹组合而成,精美繁复。额头秀发中分,一绺绺好似花瓣排列。菩萨面相方中带圆、长眉细目,与胁侍立佛一样,画有绀蓝色胡须,嵌黑釉陶双瞳。耳郭分明、佩耳珰,耳后抿一绺辫发,毛发雕刻细腻,头后披垂三角巾。耳垂穿圆形莲花,璎珞从中穿坠,直达肩部。此弟子像只有头部从窟壁伸出,颈项以下的身体隐没于壁中。其头部向上微扬,额头中央有圆形凸起物,相对的两侧则各一小圆坑。人物具高尖鼻梁、杏核深目,眉毛隆起、眉尖上弯,小耳和颧骨突出,使得上嘴角凹陷其中。他面颊瘦削、双眼微闭、露齿而笑、恬然自得,似表现闻法喜悦的瞬间。
弟子广额尖颐、丰面宽颧,具剃发形。额头与发际间饰雕摩诃果相。头部前倾、眉清目秀、鼻梁高直,嘴角微翘、唇线分明,呈温柔浅笑,表情恬静。衣纹阴线浅刻、线条流畅,留存着古老的朱色。
第 19 窟
这是云冈较早的佛经故事图像,画面高约3米。释迦佛左手垂于体侧,抚摸一童子(佛子罗睺罗)头顶;右手举于胸前,为施无畏手印;着通肩式袈裟,法相慈和,体魄挺拔伟岸。佛像的衣纹从肩部、胸部、腹部到脚踝,顺滑而下,自胸前至两足间的圆弧状衣纹排列有序。衣薄贴体,胸部、腹部、手足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明显受马吐拉艺术的影响,大有“曹衣出水”的风范。佛立像的台座为半圆形的板状,之下的千佛龛随岩体突出呈弧状。胡跪罗睺罗面带喜悦、合掌礼佛,佛经中讲,释迦重返迦毗罗卫故国时,变成1250个比丘形象,“皆如佛身,光相无异”,佛子罗睺罗却不受蒙蔽,径直走向佛足旁跪礼。佛陀即以无量劫中所修三十二功德相之兜罗绵手摩罗睺罗头顶,为其授记。画面构图简明凝练,突出表现了父子相见的主题。
第 20 窟
从西部诸窟往东看,昙曜五窟西南壁处于东西一条线上,窟前平坦宽广、视野 开阔。因南壁早年坍塌,第20窟主佛像与左胁侍立佛出露在外。
主佛内着僧祇支,边饰精致的联珠纹、忍冬纹带。外着袒右肩式佛衣,衣缘翻卷呈折带纹,具中亚犍陀罗艺术风格。双手结禅定印,拇指相对、竖起与余指搭成三角形。大佛与东立佛俱肩宽厚胸、臂膀壮实、挺拔健硕。
结语
云冈石窟完整地体现了5世纪的佛教发展、建筑形式、艺术设计等创作思想与动机,成功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宗教与政治、继承与创新、本土与外阜等各方面的良性互动,神奇地汇聚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精华,成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大型古代人文思想聚集之地,形成无与伦比的、计划性和完整性有机统一的大型文化作品。诚如宿白先生在《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所言;
“云冈石窟是……魏国领域内兴凿石窟所参考的典型。……东自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西迄陕、甘、宁各地的北魏石窟,无不有云冈模式的踪迹,甚至远处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历史早于云冈的敦煌莫高窟亦不例外。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延续时间之长,都是任何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拟的。”
云冈石窟是世界雕刻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高地。它的博大精深,经历了1600年沧桑烟云。在它身上,笼罩了太多的神秘和与众不同。云冈超拔的气质,需要无数人去呵护、塑造和解读。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