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每天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可能是从口袋里掏出钥匙、摘下首饰之类的随身小物件。
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为此设计了一款带有圆盘的灯,融入了他对生活的观察:夜晚回家,打开圆盘上的小开关,灯亮了起来,取下首饰和手表,把它们放在盘子里,就从工作模式切换到了私人模式。
或者,睡前靠在床边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摘下眼镜,把它放在盘子里,关上灯,进入梦乡。
这个设计里,深泽直人只做了一件事情,消除人与物品的隔阂。
他曾说:“我的理想就是不需要说明书去告诉人们怎么使用,它必须能让人们凭借直觉自然地去操作。”
深泽直人一直倡导的“无意识设计”,并不是真的没意识,而是指我们知道自己要什么,但还没意识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如果一个物品能够在直觉层面传达它的应有之义,那与使用者建立联系,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设计的重点流于如何创造吸引人的商品,如何刺激消费。但所谓好的工业设计,肯定是符合直觉的,而直觉,往往也是一个好创意的开始。
一台被MoMA收藏的
便携式收音机
“好的产品本身就是个说明书。”在这一点上,德国工业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和深泽直人所见略同。
最初以建筑师身份加入博朗时,迪特·拉姆斯主要负责展览布景与办公空间的设计,但他对产品渐渐萌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可能与儿时和祖父一起生活的经历相关。他喜欢观察祖父工作,小时候感到最神奇的事情在于,祖父的拇指就像是他的工具一样,是一位排斥机器的手工匠人。
他吸收了祖父对工作以及工艺的思考方式,也塑造了自己对于产品设计的想象:设计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看到产品就知道如何使用它。
1950年代,科技在飞速发展,各种产品的功能也愈加复杂多样。这给使用者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扰,使得操作起来更加麻烦。
迪特·拉姆斯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1958年,26岁的拉姆斯为博朗设计了T3口袋收音机,操作界面上的按键和调频旋钮布局简单、直观,不常用的部件及插孔都被安排到收音机的侧面。他把复杂的线路都设计到机身内部隐藏起来,并将喇叭开创性地设计在产品的外表。
T3收音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清新的工业美学,工业标准件经过精巧的组合,藏在最简单的外壳中,清晰易懂的图标加上友好的使用界面,在后来也深深地影响了苹果的iPod系列设计。
左:博朗T3收音机;右:苹果iPod
包括T3收音机在内的不少设计,都一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收藏,成了工业设计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把“长脚”的雨伞
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往往是创造出惊奇设计的灵感来源,就像是日本设计工作室Nendo创始人佐藤大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越寻常,越奥妙”,也是 Nendo 式思考法的核心。
每年一到雨季,人们的需求里最重要的,不外乎就是一把让人方便的好伞。Nendo关注到了雨天用伞人的需求,设计了一把“长脚”的雨伞。
这把名为Stay-brella的雨伞,有别于以往月牙沟型的伞柄设计,改以Y型的分叉设计。据说它的设计灵感源自“好朋友”,在最初的设计稿上就可以看到雨伞陪伴在身边,不管是玩单杠、发呆、倒立玩耍,就像是宠物无时无刻陪在主人身旁一样。
Stay-brella设计草图
设计师对这把雨伞做了双管齐下的处理,在不需要使用时,Stay-brella不必像大多数雨伞一样放倒、或者靠墙倚立等,它可以不需要倚仗任何外力自行站立。同时它还可以挂置在任何水平表面,因为 Nendo 为其设计了叉形的伞柄。
或许你会好奇佐藤大的灵感从何而来,但他从来不会为了刺激灵感而刻意去做什么事,这样的好处在于,会更珍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现的事物。
举个例子来说,没人爬时的楼梯,白天或睡觉时的灯具,没人看时的电视,有什么意义呢?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思维盲区。佐藤大就想要抓住这些日常事物的“休息时间”。
于这把雨伞而言,它不需要使用的时候,就是它的“休息时间”。你可以把它靠在墙边,挂在桌边,实在找不到地方,就让它自己站着,这都是顺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展开的,设计师只不过是给了直觉一个支点。
一台壁挂式CD播放器
MUJI的壁挂式CD播放器,是深泽直人传播最为广泛的设计之一,原因很简单,它既突破了常见CD播放器的使用方式,让人觉得有趣且新鲜,又充分尊重了使用者的直觉。
这个壁挂样式最初源自于安装于厨房墙上的老式换气扇,以拉绳为开关,一拉马达开始旋转,而且老式的马达会有从慢速到快速的加速过程,深泽直人在这台CD播放器上模拟了这个加速过程,电源线就是拉绳开关,拉开之后,CD 的转动有一个从慢到快的过程,当速度稳定之后,音乐就像换气扇上的风一样扑面而来。
在我们惯常使用CD播放器的经验中,一开始接触一台新仪器都是需要一个学习和习惯的过程的,但MUJI的这款壁挂式CD播放器,却只需要轻轻一拉。
“拉”这个动作可以唤起很多我们的回忆,不只是老式换气扇,也可以是电灯的拉绳开关,拉一下灯亮起来,再拉一下灯就灭掉。所以,哪怕从来没有见过这款产品的消费者,也不需要任何使用说明书,都能知道只要拉一下这根线,CD就会开始转动,音乐就会播放起来。
这种基于直觉和关联场景的设计,调动起来的,正是使用者最自然的使用习惯,来实现产品的作用。这种伴随着音乐的怀旧体验也是非常美妙的。
当代人的直觉
都藏在使用手机的习惯里
眼下,手机对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已成为与我们的手眼互动最为频密的物品。你是否留意过,你有着怎样的手机使用习惯?手机的设计又在如何找到人、手、眼之间的平衡?
不论是生活、家居还是数码产品,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师之一Jasper Morrison曾说:“要把设计放进生活之中去测试,为每个人的日常使用而设计,做出更包容直觉的产品。”
当我们选择使用手机观看视频的时候,下意识第一反应是将手机旋转90度,这种行为源于人类的直觉。
考虑到形式服务于功能的设计常理,折叠屏手机的出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如何找到最契合直觉操作的折叠屏手机尺寸,是技术难题,也是洞察用户习惯的必经之路。OPPO Find N为此花了四年时间,历经六代更迭26版设计方案,才最终敲定了外屏 5.49 英寸、内屏 7.1英寸的尺寸,它使得Find N的内屏在显示面积上,比常见的6.5英寸直板机整整大了60%。
Find N内外屏尺寸
从我们的使用直觉出发,手感好肯定很重要。正如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12月15日OPPO Find N折叠屏手机发布会现场一再强调的,“它是一个随身携带的东西,所以手感必须好,你不能因为折叠就把它做成一块砖头。内屏既然有了大屏,外屏就应该做到手感好,更便携,这才是该有的样子。”
当你开合折叠屏的时候,这种感觉其实就像你翻阅一本书,翻开不用旋转屏幕,就能享受大屏阅读;看累了,就合上。
形态、工艺、结构这些生涩的设计概念全部转化成你与产品接触的一瞬间,是舒服的握持手感,是耐看的大屏体验,是不用时随手可装起来的便利。
但更照顾你直觉的设计还藏在手机里,比如“双指分屏”功能,它恰好切中了人机交互时的习惯性动作。
大数据显示,用户每天在不同的应用之间,快速切换,竟然高达 130 多次。因为用户的需求和场景往往是复杂的。比如你想约朋友吃个饭,需要一边聊天,一边打车,一边定餐厅,至少需要到 3 个应用才能满足。
在以前,分屏是一个空前复杂的操作,高效分屏,在很多大屏手机上最少也需要五步才能完成分屏,但Find N只需要双指在屏幕上一划,几乎是贴着人本能想要用双指去分屏的直觉动作来设计的。
刘作虎在发布会后的采访中直言“用完这个就回不去了”,“我之前用手机4-5小时,到晚上就会累,头会晕,现在就不会了,这就是大屏带给用户非常直接的价值。”
在他看来,“它首先应该给人带来愉悦感,而不是简单的炫技,更不应该是负担。”
这种愉悦感,是将对人们使用手机时无意识行为的敏锐观察,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再通过这些细微的细节传递到你的感受里,让你在不经意之间意识到,原来它懂我。
正如同Jasper Morrison对好设计的定义:它根本无需赘述,不需要文字,产品本身就能表达,因为人的直觉最准,使用者的感觉不会说谎。
在智能手机已经非常白热化的格局里,做出有价值的创新是很难的,解决折痕、可靠性这些困扰折叠屏的行业难题更是难上加难。不只是需要勇气,更需要耐心。
文章来源:WeLens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