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位农民,曾经当过十余年的乡村教师。
90年代初,父亲迫于生活的压力,离开了教师岗位。当时,山西省临汾市印刷的《作文周刊》活页,风靡全国的中小学。父亲骑着一辆28大跨自行车,驮着“作文周刊”在临汾各个县、市和乡村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推销。
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父亲归来,我们一家人坐在炕上的煤油灯下,吃着父亲给我们带回来的零食,数着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因为每份《作文周刊》2分钱。同时父亲给我们讲述他遇到的有趣事情和故乡传说,比如“尧”王和24节气的故事、尧王访贤遇鹿仙女的故事、“接姑姑、送娘娘”的民俗。这些带着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令我对家乡——那个在中国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村庄,产生了无限遐想,成为了我最早关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启蒙。
晚年赋闲在家的父亲开始试着探寻这些神话故事背后的事实,开始用”社会学”的调查方式,研究和“尧”王有关的文化。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其有数篇文章发表于当地主办的“平阳方志”杂志。其实,父亲并不是最早、也不是唯一对“尧”王文化研究的爱好者。
在专业领域,“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于1926年2月来到山西晋南地区进行考古时,曾感叹:“晋南,平阳府,这是一个勾起人们历史遐想的城市——尧帝的古都!”。而“史记”中有“尧都平阳”的记载,也在诉说着临汾这片沃土的厚重历史。
2015年6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公布了近40年对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成果,让世界震惊不已——陶寺遗址就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
临汾,有全国重点文物54处之多,还有数不清的散落于203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无名古建。这些阡陌纵横的黄土之间的遗迹,历经上千年的洗礼,默默矗立着——它们守望着这片沃土的子民,也见证了父亲那蹒跚的脚步。
而父亲对我的启蒙教育和他晚年的身体力行,愈发使我对脚下这片沃土所蕴含的厚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2017年起,我开始尝试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父亲走过的路和遇到的风景。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尧陵旅游景区内即将完工的景点。上古时期,人们都是择水而栖,沿着而居。尧王“寻蚁造井”,人类就围井而居,以此而形成了村落、乡镇、城市。因此,把城市文化称为“市井文化”;把井看做为家,把远离家乡叫做“背井离乡”。`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尧陵旅游景区门口的“龙”。图形来源于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山西考古队在陶寺遗址发掘过程中出土的“蟠龙纹陶盘”。龙盘上的“龙”被公认为中国龙的典型鼻祖,虽然卷缩却似在蛰伏中蕴藏着力量。
山西省临汾市陶寺遗址处修建的“陶寺遗址宫城”模型。“山西陶寺遗址宫墙及门址”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末,寒冬来临,暂停发掘的陶寺遗址。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境内,一座古庙内的提示。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羊舍村东的古塔。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文物大普查时,该村西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春秋时期,羊舍村为晋国贵族士大夫羊舌氏的采邑。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据《临汾县志》记载,这里埋葬的是朱元璋的孙子朱济熺。坟上村主街道旁立有石人、石马、石羊等,为墓穴神道。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境内,正在修复的一座古建。临汾市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占山西省的十分之一多。
山西临汾市曲沃县乐昌镇西南街村感应塔,当地人称“破裂塔”。古塔始建于金代(公元1165年),为八角十二级密檐式的砖塔。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尧庙旅游景区内的华表。华表源自尧帝设立的诽谤木。该华表由汉白玉雕刻而成,高达21米,为中国华表之最。同时,华表下方是全国最大的、面积九百六十平方米的中国立体微缩地形图。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羊獬村娥皇、女英庙顶的凤凰神兽。传娥皇、女英为尧王的女儿。每年三月三当地有盛大的民间风俗活动。该习俗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习俗活动从宋代开始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境内的补天寺。门口飞檐上的瑞兽为“凤凰”,院内有3000多年树龄的两棵柏树,以及著名作家冰心书写的“女娲陵”石碑。据《平阳府志》载唐天宝六年(747年)重修,唐以后历代屡有修葺。女娲陵原规模宏大,建筑风格极具皇家气派,属于国家级陵园,历代帝王将相多有来此祭拜者。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境内,冬日里,眺望远方的农民。
文章来源:中国摄影报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